Theme Preview Rss

0427 作業:自變項與moodle

從全國碩博士論文網站找出別人論文中的『自變項』:
(例如: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對數學因數分析的~)
  • 論文的自變項會出現在論文的『題目』上。
  • 從中分析自變項並以倒敘法找到源頭,做出問卷與態度。
  • 資訊科技融入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學習之研究。
回答下列三個問題:
(此問題來自於康德三大批判)
  • 你能從這門課知道什麼?
    測驗的『種類』以及每一種測驗的『目的』。
  • 在這堂課我應該做些什麼?
    吸收課程內容,並將這些課程內容和舊有知識聯結(理解或延伸理解)。
  • 我能從這堂課希望什麼?
    幫助我在論文研究方法中,可以有比較明確的思考。
康德三大批判:
  1. 《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
  2. 《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
  3. 《判斷力批判》(1790年)
共識評量
  • 專家共識評量(consensual assessment)是由Amabile(1996)所提出,主要係藉由領域中的專家,依據一定程序、規準針對成品進行「創意」程度與品質的評量。
  • 經十餘年的檢驗分析,發現專家共識評量是一種具信、效度之評量技巧
  • 進行共識評量時,必須考量到「作業」、「受試者」、「評分者」三方面。

【參考資料】
美學導論---康德的無目的說
豆瓣讀書---康德三大批判
博雅旅遊網---伊曼努爾●康德
科學教育期刊文獻資料庫---共識評量

0420 測驗是什麼?

測驗/考試是什麼?
  • 測驗種類中,要依據研究的目的來選擇適當的量表。
    1. 普通興趣量表
      適用對象:國小高年級、國中、高中學生。
      目的:測量學生之興趣作向,供指導學生升學或選修職業科目之參考。
    2. 魏氏智力量表
  • 測驗不僅僅是能力測驗與成就測驗。
  • 固定範圍,容易考試非題。
  • 我覺得對未來對我有用的測驗是什麼?
  • 測驗不為人知的目的:例如古時科考的舉人的書法能力。
填寫考試焦慮量表
  • 考試焦慮有哪幾種?
  • 什麼樣的人會有考試焦慮?
測驗的種類
  • 陷阱題:鑑別度低,低分組答對率高,高分組答對率低。
  • 認知題:有鑑別度,低分組答對率低,高分組答對率高。
自變項的項目有哪些?怎麼問?除了性別、年齡外。
  • 以班上同學來說,可以找出幾種有效變項?(基本資料)
    職業別、任教年資、教學科目、地區、網路年資、上網頻率、家中3c......等

0413 製作一個問卷 + 心得

免費線上問卷的好幫手
缺點:沒有辦法掌控填答人的背景資料、填答次數與用心程度
  1. 各組設計一個不好的問卷
  2. 題目不限
  3. 題數十題左右

本組製作問卷為:竹塹城印象大調查
  • 主題
    可以任意選擇對我們來說反而範圍太大,我們這一組討論到內容時,卻會發現這個題目的問題不多而又不停的換主題......
  • 內容
    一開始想做最簡單的選擇題,可是做到最後發現根本就是在研究此網站的系統(暈)像是我們想要在第一題,讓選擇個別項目的人直接跳到項目類別去(等於第一個選項會跳到第二頁,第二個選項跳到第三頁那樣)......
  • 總體心得
    製作問卷真的很困難......在主題訂定之前,應該要先想做這個問卷的『目的』是什麼,但我們在想主題與內容的時候,卻沒有先考慮好。這個沒有事先想好『目的』的行為,應該就是所有無效問卷的根本吧!

以下是各小組的每一個網址連結的位置:
  1. 一同去郊遊
  2. 數感測驗
  3. 網路購物使用滿意度
  4. 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
  5. Facebook小了解
  6. 學術型問卷
  7. Facebook的使用習慣問卷


【參考資料】
如何設計一份好問卷
問卷設計的程序
問卷的組成

0330 筆記:教學策略(合作學習與個別式學習)

合作學習 Cooperative learning

合作學習法是將學生依其能力、性別與族群等族群不同,作異值性分組,以針對學習作業進行合作。合作學習與一般的傳統分組法不同,其特色有四:
  1. 異值小組:依據性別、族群、或學業成就 , 進行分組 , 每一組都要有不同背景的學生。為促進學習效果 , 每一組最多不超過八人。
  2. 尊重團體目標與個人績效責任 : 合作學習強調透過小組之間的競賽 , 達成團體目標。而小組中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為團體得分 , 團體目標靠個人績效達成。 
  3. 促進積極互賴的關係 : 合作小組賦予每一個人獨特的任務 , 每個人對團體而言 , 都有同等的重要性 , 缺一不可。
  4. 實施團體歷程 :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 , 小組成員必須反省互動,歷程是否需要改進 , 以共同達成目標 ( 黃光 雄 ,1996) 。


個別式學習
相較於合作學習,個別學習著重於教師與學員一對一的教學方式。


【參考資料】
合作學習理論
合作學習法
合作學習在大學課程之應用

0330 筆記

  • 三角測量法是針對老師、學生、觀察者交叉比對
    →資料的三角測量法為從三種角度觀察:時間、空間、層次。
  • 如何認識學生?
    認知心理學行為學評量
  • 不要讓電腦成為記憶的工具,要成為認知的工具
    1. 測驗應當是學習的起始評量,不要作為成就測驗(總結性評量)
    2. 後續的學習就以檔案評量(部落格資料、歷程性評量)
    3. 評量方式多元化:互評、自評、他評
  • 態度、價值、興趣可以做前、後測,作為比較改變的依據。
    →與一般學科的前、後測驗不同。
    →成就測驗往往有個先備知識,它有個致命傷就是沒有辦法做前、後測驗,利用雙向細目表進行測驗。
    • 前測可知道學生的起始能力
    • 後測可知道學生經過實驗處理後的能力

  • 心理學:分為前端與後端。
    掌握心理學的概念就好,行為學派:工業革命、認知學派:強調一個學生的能力。
    電腦時代、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為何做研究?
    合作學習策略、資訊融入的策略。把兩個放在一起,就是一個研究。

    1. 前端::輸入:平時的數學能力、性別。
      把學生依據『性別、社經背景、成就動機、學科能力』進行分組。
      從這些部分,可以產生同質性合作,異質性研究。
      學策略的區別,合作學習個別化學習
    2. 後端:開發評量。
      如果未來找不到題目,可以做合作學習或mobile learning。
      解決評量這塊,評量方式會因為領域主題的不同而改變。

0330 筆記:智力測驗

智力測驗
旨在衡量人們的抽象能力、學習能力和對新情況的適應能力的一套測驗。

德國心理學家斯特恩(William Stern)首先提出此概念。後為美國心理學家特曼(Lewis Terman)於比奈-西蒙(Binet-Simon)智力測驗的史丹福修正方案(1916)中予以採用。

  • 法國心理學家比奈在1903年發表了「智力實驗研究」。
  • 1905年受法國巴黎教育局委託,與西蒙(Simon)合作發明了一個測量智力的工具-比西量表,發展測驗把一些需要特殊幫助的學生區別開來。
  • 1908及1911 年,他們對量表作了修正;至此,智力測驗就在世界各國盛行起來。
  • 1916年,美國的特曼(Terman)把它修訂為在國際上得到廣泛使用的『斯比量表』(Stanford-Binet Scale),開啟比率智商先河。
比奈和西蒙認為智力思維由三個重要元素組成:
  1. 指向性:選擇必須做的事情並安排步驟和方法。
  2. 調整性: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選擇策略和對策略使用的監控。
  3. 批判性:對個人的思維和行為作出批評和判斷控制。


【參考資料】
比奈-西蒙小故事
評量智能的工具

0330 筆記:創造力(與作業)

創造力

創造力,也作創造性或才思,是一種基於概念工具及精神上技巧的人類精神現象而最終產生。
創造力的概念也許起源很早,但當代心理學對創造力的重視與研究,常歸功於季弗德(Joy Paul Guilford)的研究與倡導。季弗德的智力結構論,將思考歷程區分聚斂性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和擴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兩個概念。

擴散性思考雖不等同於創造力,但被視為創造力的潛能或創造思考的主要歷程,可用來預測創造性成果或表現。季弗德認為創造力是人類某些特質的組合,這些特質 包括:對問題的敏感度、觀念流暢性、觀念新奇性、思考彈性、綜合能力、分析能力、觀念結構的複雜度,以及評鑑能力等。他也認為創造力在統計上是一個連續分佈,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創造力,這些個別差異可以被測量出來。

閱讀文獻,載點
"Evaluation System in e-Learning Through the Knowledge State Analysis Method"

0323 考試與認知心理學的關係?

東方vs西方
東方以考試為主→記憶力
西方以推理等為主→邏輯→翻書考

認知測驗(認知學習的模式)
人類的認知能力,是透過人類的認知心理學而產生的。
如:小學老師教"紅燈停,綠燈行"。所以看到紅綠燈,綠燈時會穿過馬路,這就是一種認知能力。

記憶力:需要注意力開啟,才能進入記憶力。當你聽進去,才會產生認知的行為。
例如:為何考試前開夜車有效?因為夜深人靜注意力集中,離考試時間近,記憶效果好。

→google的心臟是貨櫃屋。如何搜尋,把你的東西備份在他那裏,整個google,就是在做資料分析記憶力以及邏輯判斷,有了這三點,你就可以當教授了。

認知裡面,"記憶"是很大的一塊,但不需再把書面的問題拿來做網路測驗。

測驗是測驗『當下的能力』還是『過去的因果』?
成就測驗是否因學習而產生?
還是有一種測驗是預測性的?
→研究所入學考試是可預測未來的...因可能具備寫論文的能力...
→性向測驗可預測未來


【參考資料】
認知評量的測驗

0323 學生為何怕考試? 考試是不是測驗?

人為什麼會怕考試?
→目前的考試大多為記憶形式,考試時無論如何就是想不起答案,所以害怕。
→學生怕自己的不穩定性。
→考試是測驗的基本型態。

以目前常有題型來說:
  • 填充題,沒有線索或提示。
  • 選擇題,可以用消去法,把可能性較低的排除,提升答對的機率。
  • 是非題,有一半的機率可以猜對。
  • 問答題,有寫有分,至少交代一下,不會完全空白。
→考試是俗名,測驗是學名
成就測驗:最常以紙筆形式來呈現,考試就是成就測驗。
→成就測驗上一層是認知測驗(cognitive test)或(cogniting test)
「成就測驗」的目的在測量個體學習或訓練後獲得之知識和技能的程度,故成就測驗在學校教育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舉例來說,在教學上,成就測驗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的情形,作為調整教材和教法的依據;在輔導上,成就測驗結果可以作為協助學生選課、選組或升學輔導的參考資料;在行政上,成就測驗結果可以作為學生編組編班的依據,使學生在最適合的班級或組別中學習。以下從幾個層面介紹成就測驗,使讀者對成就測驗和它的用途有更多的認識。


【參考資料】
測驗萬花筒  by 盧雪梅
成就測驗